劉鶴提到“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釋放了哪些信號?
2021年09月10日09:00 來源:第一財經
9月6日,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在石家莊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以視頻方式出席并致辭。
談到如何發展數字經濟,劉鶴指出,要善于創造軟環境,持續完善法治環境,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源和服務供給,保護公平競爭,反對壟斷。
哪些基礎設施將適度超前建設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7月宏觀經濟數據全面走弱,其中有暴雨、疫情以及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也反映出經濟內生增長動能依然不足,下半年穩增長壓力加大?;A設施建設作為穩投資、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有望再擔重任。
去年以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被決策層多次提及,也成為多地十四五規劃中的高頻詞,各地也在集中加碼新基建項目。這既是疫情外部沖擊之下穩增長與托底經濟的重要考量,也有深化中國數字經濟技術優勢、培養未來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新期待。
賽迪智庫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從長期來看,新基建是未來規劃的重點方向。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壓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萬億元左右,帶動投資累計或將超過17萬億元。
哪些基礎設施將適度超前建設?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韋柳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為有效支撐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也就是支持數字技術向全社會經濟廣泛普及的基礎設施,具體包括5G、千兆光網、衛星互聯網,數據中心、云計算、邊緣計算、超算,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區塊鏈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大腦等。
為什么要適度超前建設
去年以來,5G等新基建的投資成本問題引發了多方討論。有一種輿論認為,5G網絡建設投資大、回報周期較長、應用場景不十分明確,5G投資的過度超前抬高了用戶成本和不可持續的公共部門債務,消化成本是重大難題。
對此,原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適度超前建設是公共基礎設施的普遍特點,隨著規?;牟渴?,網絡成本會越來越低,廣闊的5G應用前景將保障投資建設的可持續性。
韋柳融分析,提出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有三方面的考慮。一是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進入以產業數字化為主體的新階段,迫切需要構建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為全社會提供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數字能力,助力企業構建數據驅動的創新體系和新型生產范式,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二是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從全球范圍看,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自身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紛紛出臺相關的戰略和政策來促進建設。適度超前建設,有助于我國掌握數字基礎設施發展的國際主動權。
三是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新空間。數字基礎設施創新性強、技術迭代更新迅速,部分基礎設施進入的經濟門檻相對較低,有利于民間資本進入和發展,同時發展數字基礎設施還將撬動廣闊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技術應用市場,這為擴大民間資本投資提供了廣闊的新空間。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新基建核心在于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在數字經濟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研發投入、專利數和市場占有率均有一定優勢,未來中國應抓住此次疫情中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發揮新基建的產業效應,致力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數字經濟強國。
也要防止一哄而起運動式增長
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也要避免一哄而上,應考慮市場需求和區域發展實際,根據財力和債務情況循序漸進,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債風險。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新基建投資,政府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交給企業和市場選擇才是明智之舉。
劉世錦表示,以數字基建為主的新基建,本質上屬于新技術推動的新產業,發展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不適合作為短期刺激政策的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運動式增長,以免最后留下一堆無效投資和爛尾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司長歐鴻也曾公開表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要科學論證,有序推進,不搞“大水漫灌”。
韋柳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伴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等新基建的比重增大和建設加速,也應注意到,這類新基建的應用培養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斑m度超前”就是不能“太超前”,否則應用跟不上。
“還要防止重復建設、盲目投資”,韋柳融說,新的這種數字基礎設施里面有很多“節點型基礎設施”,其投資門檻相對較低,發展前景被地方所看好,容易造成很多地方和企業一窩蜂地涌入市場,進而形成投資過熱的現象。
市場動態
更多>>行業展會
更多>>